一、文言文阅读

1、剑灵三系剑士加点

(2022· 福建福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剑灵3系剑士输出手法

晋成帝咸康五年春三月,征西将军庾亮欲开复中原。庾亮上疏言:“蜀甚弱而胡尚强,欲帅大众十万移镇石城,遣诸军罗布江、沔,为伐赵之规。”帝下其议。丞相王导请许之。太尉郗鉴议,以为“资用未备,不可大举”。太常蔡谟议,以为:“时有否泰,道有屈伸。苟不计强弱而轻动,则亡不终日,何功之有!为今之计,莫若养威以俟时。时之可否系胡之强弱,胡之强弱系石虎之能否。自石勒举事,虎常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原,所据之地,同于魏世。今王土与胡,水陆异势,便习不同。若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朝议多与谟同。乃诏亮不听移镇。秋八月,郗鉴疾笃,上疏乞骸骨,且曰:“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诏以蔡谟为太尉军司,加侍中。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谟上疏曰:“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见攻,众城必救。贼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之骑,足以来赴。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乃止。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以御寇也。”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二万骑攻邾城。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六年春正月庚子朔,都亭文康侯庾亮薨。

3、2021剑灵剑士三系哪个强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4、剑灵里的剑士第三系技能怎么使用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5、剑灵三系剑士技能加点

A .资用未备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6、剑灵三系剑士技能点

B .自石勒举事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7、剑灵三系剑士

C .乃诏亮不听移镇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8、剑灵剑士三系怎么加点

D .此乃致祸之由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9、剑灵剑士三系pvp加点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剑灵2.0剑士三系选择

A .疏,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奏议”“表”。

B .太尉,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C .爪牙,原义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义多褒义,可指勇士、卫士,文中指“武将”。

D .正月庚子朔,农历正月初一,“庚子”是用天干地支纪日,“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常蔡谟认为庾亮的伐赵之策,是放弃长江天险而远征北方,用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不是战胜敌人的好谋略。

展开全文

B .太尉郗鉴病重后向朝廷交代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部下士兵多为北方人,北渡长江作战会使军心不稳;二是推荐忠贞正直的蔡谟。

C .陈光率军攻打寿阳,结果黄河以北的骑兵赶来增援寿阳,蔡谟说用国家的精锐士卒攻打敌人的一个小城不是周全的计策。

D .面对邾城的防守问题,陶侃与庾亮看法不同,陶侃认为邾城在长江之北,自身没有所能依仗的地势,外部又同各夷族接壤,是容易惹灾生祸的。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

(2 )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

5 .使庾亮打消大军移镇石城的念头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2· 福建福州四校联考·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琚,字子美,定州人。沉厚好学。琚生七岁,读书过目即成诵,既长,博通经史,工词章。天眷二年,中进士第一,再调弘政、邢台县令。邢守贪暴属县,掊取民财,以奉所欲,琚独一物无所与。既而守以赃败,他令佐皆坐累,琚以廉办,改秀容令。累迁吏部郎中。世宗旧闻其名,大定二年,擢左谏议大夫。奉命详定制度琚上疏六事大概言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上嘉纳之迁吏部尚书顷之,拜参知政事,琚辞让再三,上曰:“卿之材望无不可者,何以辞为?”丁母忧,寻起复,进拜尚书右丞。是时,议禁网捕狐、兔等野物,累计其获,或至徒罪,琚奏曰:“捕禽兽而罪至徒,恐非陛下意,杖而释之可也。”上曰:“然。”久之,进拜左丞,兼太子少师。琚尝请命太子习政事,或谮之曰:“琚希恩东宫。”世宗以此言告之,琚对曰:“臣愚以为太子天下之本,当使知民事,遂言及之。”因乞解少师。参知政事唐括安礼忤上意,出为横海军节度使,数年不复召。琚对便殿,从容进曰:“唐括安礼忠直,久在外官。”世宗深然之,遂自南京留守召为尚书右丞。琚以年老衰病固辞,上曰:“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居一年,复表致仕,乃许。即命驾归乡里。久之,世宗谓宰臣:“知人最为难事,近来左选多不得人。惟石琚为相时,往往举能其官,左丞移刺道、参政粘割斡特刺举右选,颇得之。”又曰:“惟石琚最为知人。”二十二年,以疾薨于家,年七十二。谥文宪。

(节选自《金史·石琚传》)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奉命详定制度/琚上疏六事/大概言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上嘉纳之/迁吏部尚书/

B .奉命详定制度/琚上疏六事/大概言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上嘉/纳之迁吏部尚书/

C .奉命详定制度/琚上疏六事大概/言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上嘉/纳之迁吏部尚书

D .奉命详定制度/琚上疏六事大概/言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上嘉纳之/迁吏部尚书/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B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

C .根据儒家孝道观,在职官员若遭遇父亲或母亲去世,须辞官回祖籍守孝,遭逢母亲去世谓“丁母忧”。

D .古代诸侯之死称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亦称薨,天子死则专曰崩或千秋。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琚沉厚好学,能博通经史。他七岁时,读书时就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又博览儒家经典书籍和史学著作;天眷二年,考中进士第一名,从而走向仕途。

B .长于人能荐贤士。唐括安礼因抵触世宗心意而被贬到地方任职多年,石琚不避前嫌,从容举荐;退休后,他的知人之能被世宗多次感念。

C .石琚赏罚分明,能守中执法。世宗派他审定各项制度,他上书阐明要赏罚分明;关于对捕禽兽者的刑罚,他提出建议,受到世宗的支持。

D .石琚廉洁正直,能独善其身。在他担任邢台县县令期间,以邢州守臣为首的官员因为贪赃枉法而被惩治,只有他因为清廉奉公而改任秀容县县令。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邢守贪暴属县,掊取民财,以奉所欲,琚独一物无所与。

(2) 琚辞让再三,上曰:“卿之材望无不可者,何以辞为?”

10 .石琚为什么要请求世宗免去自己太子少师一职?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2022· 福建厦门·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B .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C .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D .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 .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捐躯”或“使丧命”等意思。

C .五尺,代指未成年的儿童,与《陈情表》中“应门五尺之僮”意思相同。

D .弊邑,文中指的是偏僻的小城镇,也常用于向他国称呼自己的国家。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回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 .齐国使者来楚索地,楚襄王向群臣询问对策,在给或不给的问题上,子良、昭常、景鲤三人意见不一。

C .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了危机。

D .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 )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15 .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群臣提出了三种对策,各有利弊。请结合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制表:厦门中学生助手

内容

理由

风险

子良之计

不失信诸侯,不丧失国土

未必有胜算

昭常之计

不与东地,固守国土

未必守得住,且失信天下

景鲤之计

不与东地,向秦求救

失信天下

(2022· 福建莆田·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剑灵私服3系剑士加点(剑灵剑士三系pvp加点)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之伐北匈奴也,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即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从事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向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房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汉章帝建初)元年,诏征还班超。超将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已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汉和帝永元)十四年,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八月,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卒。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注:文中“部善”“疏勒”“龟兹”“于阗”“尉头”“安息”均为古西域国名。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即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B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即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C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即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D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即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奉车都尉,汉武帝时开始设置,体比二千石。文中指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

B .卿曹,是“君等”“你们”的意思。卿,古代也用于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C .纳子为质,质即质子,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的外交使节,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之人。

D .大家,文中指对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的尊称,班超妹妹的丈夫姓曹,故她被称为“曹大家”。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鄯善王广原来对待班超恭敬有礼,但后来突然疏远,班超敏锐地洞察出是北匈奴使者的到来致使鄯善王广改变了态度。

B .从事郭恂得知班超的举动后,先是大吃一惊,但他马上觉得此事有利可图,班超为了巴结讨好他,不愿意独占功劳。

C .匈奴使者被杀一事震惊整个鄯善国,班超借机告知汉朝的国威与恩德,鄯善王广叩头谢罪,表示臣服汉朝,不再有二心。

D .疏勒国两城归降龟兹,并且和尉头国连兵,班超逮捕斩杀了叛变者,还打败了尉头国,使疏勒国恢复了安定。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2 )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

20 .班超为什么“久在绝域”,最后才回到中原地区?请简要说明。

(2022· 福建·莆田一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B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C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D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翁主,西汉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

B .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C .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

D .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亲戚”同义。

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B .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C .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D .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2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 )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25 .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2022· 福建三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侍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苏轼《凌虚台记》,有删改)

(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2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B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C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D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27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替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仅仅用做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 .从事,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太守陈公的下属。这与“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从事”的意义相同。

C .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我国古代将十地支与十二天干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来纪年、月、日、时,近世也用于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

D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亦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士”的阶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泛指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

2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凌虚”即升向高空之意。站在凌虚台上恍然间让人不知道台的高度,错以为山是踊跃迅速长出来的,这就是陈公命名凌虚台的原因。

B .苏轼父子夜游石钟山,通过亲身考察发现其“水声如钟”,这与郦道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说法相似,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

C .选文一作者从都城建造的位置入手,点明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况且四周山莫高于终南城莫近于扶风,借此劝谏太守不可劳民伤财,随意筑台。

D .选文二作者描写了石钟山的夜景,大石如猛兽奇鬼,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心动欲还”。阴森恐怖之景也是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之下”的原因。

29 .把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0 .古人为文,讲究章法,请分析两则选文在章法上的相似之处。

(2022· 福建泉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太后崩,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召还,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帝皆用其议。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内刚外和,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灵乌灵乌。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

3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3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进士,即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中选后按成绩等第进行录取则称为“举进士第”。

B .崩,古代社会不同的人去世叫法不同,帝王或皇后去世叫“崩”,平民去世叫“卒”。

C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宋代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主要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

D .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庙,文中老百姓借立生祠来表达对造福当地的范仲淹的感激。

3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乐善好施,生活节俭。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天下云游之人,并在里巷中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显贵后依然保持俭朴的作风,妻儿的衣食仅能自足。

B .范仲淹施行德政,为民拥戴。江淮蝗旱大灾发生后,他开仓赈济灾民,禁止百姓祭祀;所到之处对百姓留有恩德,受到邠、庆百姓和归属羌人的称颂感念。

C .范仲淹统兵机变,因势而谋。延州各寨大多陷落时,他聚兵分部操练,根据贼寇的多少轮流抵御;他没有盲从入境讨伐的诏命,而是据边境形势灵活应对。

D .范仲淹恪守原则,心定意坚。他认为谏官不能决定执政大臣的任命,坚决拒绝朝廷参知政事的委任;自比灵乌,表明报答恩遇之心不会因他人议论而改变。

3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2 )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

35 .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2022· 福建泉州三校联考·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统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节选自《国语·越语下》)

3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B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C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D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3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湖”,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文中特指太湖。

B .“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大夫分为上、中、下三阶,后成为对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 .“不榖”,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词;“孤”“朕”“寡人”等也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D .“四封”,四面疆界,四境之内。“封”的意义和“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相近似。

3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政事等方面劝谏,勾践不从。

 剑灵私服3系剑士加点(剑灵剑士三系pvp加点)

B .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C .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

D .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

3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2 )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

40 .勾践为什么“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2022· 福建漳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4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B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C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D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4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人出生后不久便有名,男子到20岁行加冠礼时才取字,表示成年。

B .隶书产生于秦朝,汉朝进一步发展,所以有秦隶与汉隶之分。世传《兰亭集序》就是隶书。

C .东床在后世成了对女婿的尊称,形成了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D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期李耳的著作。

4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尤其擅长隶书,其隶书被称为古今之冠,甚为伯父王敦、王导所器重。

B .王敦特别看好王羲之,认为他的才华与当时有重名的阮裕不相上下。

C .王羲之曾到学生家去,见桌几滑净,便在上面写了字,学生父亲认为写得不好,便刮掉了。

D .王羲之曾写信给人称赞张芝学写字时的勤勉,认为谁如果能像他那么勤奋,也能写出一笔好字。

4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2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45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士,被称为“书圣”,其人品性格也为后人景仰。上文表现了王羲之的哪些性格?

(2022· 福建南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冬,浙东贼帅裘甫攻陷象山,官军屡败,浙东骚动。观察使郑祗德累表告急,廷议选武将代之。夏侯孜曰:“前安南都护王式,虽儒家子,在安南威服华、夷,名闻远近,可任也。”诸相皆以为然,遂以式为浙东观察使。三月辛亥,式入对,上问以讨贼方略。对曰:“但得兵,贼必可破。”有宦官侍侧,曰:“发兵,所费甚大。”式曰:“臣为国家惜费则不然。兵多贼速破,其费省矣。若兵少不能胜贼,延引岁月,贼势益张,则江、淮群盗将蜂起应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其费岂可胜计哉!”上顾宦官曰:“当与之兵。”乙未,式入越州。先是,贼谍入越州,军吏匿而饮食之。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式阴察知,悉捕索斩之。严门禁,无验者不得出入,警夜周密,贼始不知我所为矣。官军少骑卒,式曰:“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便鞍马,可用也。”得骁健者百余人。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因馁甚。式既犒饮,又赒其父母妻子,皆泣拜欢呼,愿效死。戊寅,大破裘甫于南陈馆,斩首数千级。贼自黄罕岭遁去,复入剡,壁其东南。辛卯,围之。贼城守甚坚,攻之不能拔。诸将议绝溪水以渴之。贼请降,诸将以白式,式曰:“贼欲少休耳,益谨备之,功垂成矣。”庚子夜,裘甫、刘暀、刘庆从百余人出降,遂擒之。壬寅,甫等至越州,式腰斩暀、庆等二十余人,械甫送京师。八月,斩于东市。先是,上每以越盗为忧,夏侯孜曰:“王式才有余,不日告捷矣。”孜与式书曰:“公专以执裘甫为事,军须细大,此期悉力。”故式所奏求无不从,由是能成其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裘甫寇浙东》)

4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

B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

C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

D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

4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观察使,职官名。唐中叶后,无节度使之州,特设观察使,负责管辖一道或数州。

B .辛亥,干支之一。干支由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组合而得,常用于纪年、月、日。

C .九庙,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七庙祭祀祖先,王莽增为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

D .东市,汉时长安道东西均设有市场,处决犯人都在东市,后世遂用东市代称刑场。

4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裘甫攻陷象山,浙东告急,夏侯孜向朝廷推荐治理安南颇有威名的王式,得到了诸位宰相的赞同。

B .王式提出发兵讨贼的策略,遭到宦官质疑,王式对此予以反驳并详细阐明理由,最终说服了皇上。

C .王式果断处置越州城内通敌人员,同时加强夜间警戒,禁止人们进出城门,使越州局面得以改观。

D .王式不但犒赏用以充实军队骑兵力量的吐蕃、回鹘人,还接济他们的家人,这些举措得到了回报。

4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便鞍马,可用也。

(2 )贼欲少休耳,益谨备之,功垂成矣。

50 .《全唐文》评价王式“授以浙东,果能清越水之波澜,扫稽山之祲气”,这句话所指何事?王式为何“能成其功”?

(2022· 福建龙岩·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时明帝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逼,谋仗鉴为外援。敦忌之,表为尚书令,征还。道经姑孰,与敦相见。敦素怀无君之心,拘留不谴。敦之党谮毁日至,鉴举止自若,初无惧心。咸和初,领徐州刺史。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鉴去贼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奉诏流涕,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登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乃遣将军夏候长等间行,谓平南将军温峤曰:“今贼谋欲换天子东入会稽,宜先立营垒,屯据要害, 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时贼帅刘征聚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鉴遂城京口,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进位太尉。后以寝疾,上疏逊位曰:“臣疾弥留,遂至沈笃,乞骸骨归丘园。惟愿陛下崇山海之量,任贤使能,使康哉之歌复兴于今,则臣虽死,犹生之日耳 。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蔡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息晋陵内史迈,谦爱养士,堪任兖州刺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是以敢希祁奚之举。”鉴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有删改)

5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

B .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

C .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

D .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

5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军,指前中后军或左中右军,通常以中军为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三军”与文中义相同。

B .京口,江苏镇江古称。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也都是指此地。

C .寝疾,指的是因疾病而上书请求离职。与后文的“乞骸骨”同义,都有“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之意。

D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表”则是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它们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书。

5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郗鉴重视名节。他知道赵王有不忠诚的行为,在赵王篡位后,其党羽都位至高官,但郁鉴闭门自守。

B .郗鉴重情守义。在家乡遭遇饥荒时,他把别人资助他的财物用来接济宗亲孤老,扶危济困,令人钦佩。

C .郗鉴持身守正。王敦想倚借他作为外援,把他扣留,其同党每日诋毁郄鉴,但他举止如初,毫无畏惧。

D .郗鉴忠君报国。在城池孤立无援且粮食断绝之际,他采用设坛杀马、大誓三军等方式激励军心,效命朝廷。

5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

(2 )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

55 .郗鉴病重上疏,对皇帝有什么建言?这些建言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022· 福建宁德·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汉十一年,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56 .下列关于《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系司马谈之子,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

B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影响深远。

C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成语“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单刀赴会”“运筹帷帐”“投笔从戎”“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皆出自《史记》。

5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B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C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D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5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国: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秦及汉初,相国位尊于丞相。

B .关中:指山东黄河流域一带,因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

C .食邑:指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封地上的劳动者在内;食邑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D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演变为对帝王的敬称。

5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很早就追随辅佐刘邦。进入咸阳后,诸将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萧何去收取丞相府和御史府的法律诏令等文献档案保存起来。

B .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刘邦曾多次派人慰劳他。鲍生认为这是刘邦对他起了疑心,萧何听从鲍生的建议,消除了刘邦的疑心。

C .刘邦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其他功臣不满,刘邦以打猎作比,说萧何是功人,而其他功臣只是功狗,功臣们听后心悦诚服。

D .韩信被杀后,刘邦封赏萧何,并给他增派卫队。萧何接受召平建议,辞让封赏不受,并将家财全都捐助给军队,刘邦非常欢喜。

6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

(2 )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61 .奏封功臣位次之时,关内侯鄂君为什么认为萧何应该排第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C2.A 3.C 4.(1)有的是受到逼迫而迁徙来的,有的是新近归附的,百姓怀念故土,都有返回家乡的愿望。

(2 )陶侃于是渡江狩猎,召集将佐们并对他们说:“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5.直接原因:庾亮谋划指挥失误,手下守将毛宝、樊峻丢失了邾城,邾城被石虎占去。

根本原因:①朝议中,部分重臣、多数大臣反对,诏令不让庾亮移镇石城;②现实情况下,远途伐赵对晋朝来说没有必胜的把握。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 资:军资。句意:军资费用尚未准备充足。

资:凭借的。句意: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B. 举:发动、兴起,与“事”连用构成词语“举事”,指起兵造反。句意:自从石勒起兵以来。

举:成功。句意:你为什么还不做好衣裳?不要让事情办不成!

C. 听:应许,准许。句意:于是皇帝对庾亮下诏令,不许他移徙镇守地。

听:应许,准许。句意: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准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

D. 致:招致。句意:这就是招致祸患的缘由。

致:意态、情趣。句意: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故选C 。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疏……也称‘奏疏’‘奏议’‘表’”说法错误。“表”和“疏”是两种文体,疏,重在分条说明情况,如《谏太宗十思疏》;表,重在进言说事请求,如《陈情表》。

故选A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陈光率军攻打寿阳”变未然为已然,原文只说“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乃止”,可见,此事并未真实发生。

故选C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或”,有的人;“逼”,受到逼迫,表被动;“本”,家乡(或故土)。

(2 )“引”,领(或招来,或召集);“险”,险阻;“以”,因为。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庾亮打消大军移镇石城的念头的直接原因从文中“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二万骑攻邾城。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可知,庾亮坚持让手下守将毛宝、樊峻驻守邾城,这一行为引起了石虎注意,结果邾城被石虎的军队攻陷。

而根本原因,从文中郗鉴、蔡谟等重臣的态度,以及“朝议多与谟同”可知,朝议中,部分重臣、多数大臣反对。结果“乃诏亮不听移镇”。而根据反对者的发言可以看出,远途伐赵“资用未备,不可大举”“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是没有胜算的。依此可总结出答案。

参考译文:

晋成帝咸康五年春季三月,征西将军庾亮想要收复中原失地。庾亮上疏说:“蜀地的国家很弱小,而胡人仍然强大,我打算率领十万军队移徙镇守石城,派遣各路军队罗列分布在长江、沔水一带,作为征讨后赵的谋划。”晋成帝把庾亮的奏疏下到朝廷商议。丞相王导请求(皇帝)准许庾亮的建议。太尉郗鉴议论,认为“军资费用尚未准备充足,不能大举行动”。太常蔡谟议论,认为:“时运有背有顺,事理有曲有伸。如果不考虑力量的强弱而轻举妄动,那么会迅速败亡,还有什么功业!现在最好的计策莫过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时机成熟与否则在于胡虏的强弱,而胡虏的强弱又取决于石虎的能力强弱。自从石勒起兵以来,石虎便经常充当武将,百战百胜,于是平定中原地区,所占据的土地,与当年的曹魏相当。现在我们与胡虏,水陆地势不同,熟悉的技能也不同。倘若我们放弃长江天险而向远方进发,用我们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这恐怕不是朝廷战胜敌人的谋略。”朝臣们的议论大多与蔡谟相同。于是皇帝对庾亮下诏令,不许他移徙镇守地。秋季八月,郗鉴病重,上奏请求退职,并说:“臣所统领的士兵来源错综复杂,大多是北方人,有的是受到逼迫而迁徙来的,有的是新近归附的,百姓怀念故土,都有返回家乡的愿望。臣宣扬国家恩德,晓谕好恶之别,才逐渐使他们稍微安定。听说我病重之后,众人的情绪惊骇骚动,如果在这时北渡长江,必然诱发叛乱之心。太常蔡谟,忠贞正直,众望所归,我认为(他)可以出任都督、徐州刺史。”朝廷下诏任命蔡谟为太尉军司,加授侍中。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求讨伐后赵,朝廷下诏派遣陈光攻打寿阳,蔡谟上疏说:“寿阳城小并且坚固。从寿阳到琅邪,可以互相望见城墙,一城被攻,其余各城必定会来救援。敌人的驿马邮递,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传递消息,黄河以北的骑兵完全可以赶来救援。现在陈光所率领的都是朝廷的精兵,用国家的精锐士卒去攻打敌人的一个小城,即使获胜也是利益微薄,不足以重创敌人,但倘若失败则会损失惨重,而有益于敌人,这恐怕不是周全之计。”讨伐后赵的事这才作罢。当初,陶侃驻守在武昌,参议政事的人认为长江北岸有邾城,应当分兵戍守。陶侃总是不予回答,但是提及此事的人不停止。陶侃于是渡江狩猎,召集将佐们并对他们说:“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邾城在长江之北,自身没有所能依仗的地势,外部同各夷族接壤。这对夷人来说利害关系更大。如果我们再贪图小利,夷族不堪忍受,必然引兵前来侵犯。这是导致祸乱的根由,不是用以抵御敌寇的好方法。”等到庾亮镇守武昌,最终还是派遣毛宝、樊峻戍守邾城。后赵石虎对此感到憎恶,派遣二万骑兵攻打邾城。这时庾亮还在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说邾城被攻陷,才停止。于是上表请求治罪,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晋成帝咸康六年春季正月庚子朔(初一日),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标签: 剑灵私服3系剑士加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